“镜水人文大讲堂”第九十五讲——鲁迅文学的行动性
2023年10月19日,苏州大学二级教授、文科领军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汪卫东先生应邀来买球官网讲学,主题是“鲁迅文学的行动性”。讲座由刘家思院长主持,90余名师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。
汪卫东教授表示今天恰逢鲁迅先生逝世87周年纪念日,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来到绍兴讲学,是一种缘分。接着,他简明扼要地阐释了本场讲座的题目。他说:“鲁迅不认同载道与游戏的传统文学观,不屑于现代市场化的消费主义文学,又与现代的‘纯文学’与‘艺术’保持距离。对鲁迅而言,从小说、散文诗到杂文,他是在行动中赋予文学以意义。”
其后,汪教授带着大家一起追问“鲁迅文学”。他先抛出一个问题引导我们思考鲁迅的文学史地位。通过罗列,不难发现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,鲁迅均能榜上有名。究其根本原因,在于鲁迅创建了新的文学范式。它是介入现实参与历史的社会行动,是追问自我冲决绝望的生命行动,是有限自我与大时代共存亡的方式。而考察“鲁迅文学”的起点,需要我们重新打开“弃医从文”的故事。弃医从文之后,鲁迅有三个文学行动:一是办文学杂志《新生》,二是在《河南》杂志发表系列论文,三是与周作人共同翻译《域外小说集》。在其背后,正是鲁迅针对当时的国情拿出的救亡与“兴国”方案,而救亡-“兴国”-“立人”-“己”-“心声”-“诗”(文学)的思考理路,也显示了鲁迅的文学自觉。
到了寄居S会馆时期,十年隐默中对现实与历史的洞察,又使鲁迅深刻地意识到近代危机的本质和重启文学行动的必要。于是,他选择小说——一种可以隐匿作者,又具有整合性、寓言性和深度精神性的文体,以《狂人日记》为标志,重磅推出《呐喊》,借“现代小说”写照“现代中国”。尔后,鲁迅遭遇《新青年》团队解散,又与其弟周作人失和,在1923年经历了第二次沉默。紧接着,他写作《彷徨》与《野草》,梳理自我,穿越绝望获得新生。1920年代中期,鲁迅放弃小说转向杂文,因为他坚信每一篇杂文都是“攻守”当下、“感应”现实的“神经”和“手足”,作为整体,则成了行动的轨迹和人生的历史。只有自我与时代互动,才有个人与时代的未来。因此,行动成为最后的落脚点。
在汪教授的娓娓道来中,参加讲座的师生们走进了鲁迅笔耕不辍的一生,也更深入地理解了“鲁迅文学”以及鲁迅文学想象与中国文学现实的距离。最后,买球官网3名学生就日常阅读鲁迅作品时的困惑向汪教授请教,汪教授对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给予肯定,并一对一地作了悉心回答。本次讲座在师生愉悦的气氛中顺利结束。
撰稿人:沈杰